close

高雄市土木技師公會旅遊團記

高雄出發-東山休息站會合(台南團)-竹崎天空步道-新港香藝文化創意園區午餐-

故宮南院-大鯤園

行前功課:上網蒐集各景點資訊(官網,新聞及各公民記者部落客)及前往踩線!

一、竹崎天空步道:

地理:位在嘉義竹崎鄉竹崎公園內,竹崎鄉,原為一竹林山坡地,先民開墾砍竹留下眾多竹頭,故舊名為竹頭崎,1920年改名名為竹崎,阿里山火車行經竹崎開始爬升,所以開車國道3下竹崎交流道後,166號縣道會經過一處平交道就是阿里山火車道,若時間配合即會遇到噗噗阿里山火車喔!

竹崎公園曾於2014年辦理竹崎萬竹博覽會,興建400公尺長的花仙子緩坡步道,然後連接架高19公尺穿梭樹林間的天空步道,花仙子步道又稱野薑花步道,顧名思義周邊植滿野薑花,順著步道就會抵達天空步道的入口,要爬約3層樓高的樓梯才能登高與樹比鄰,步道全長185公尺,同時間限載150人,中間鋼骨銜接轉折圓形平台僅限載10,出天空步道後有兩個出口分別通往攤販區,第二個出口路徑比較短,沿途栽植各式竹種,(公園約有80種竹子)有立牌圖文介紹,但多數圖片,呈現斑駁不太清楚。

若是不想爬樓梯走天空步道則於花仙子步道出口左側沿杜鵑花步道而行,可到823砲戰(47.08.23)紀念園區, 此是為了紀念參與823砲戰,奮勇抗敵的179名竹崎青年而設置的。

2.公園沿朴(音樸)子溪而設,溪上有兩座吊橋,近公園入口的是千禧橋,後面一點的是弘景橋,兩橋距離約500公尺,

**千禧橋長125公尺於民國88(西元1999)興建完工時近千禧年故名之,後因年久須修繕,104年獲何明德行善團義助整修,將橋面由1.2公尺拓寬為1.5公尺,105年元旦重新啟用。http://www.nownews.com/n/2015/10/19/1849536

**弘景橋2004, 由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經費補助興建,全長206公尺,當時為全台跨距最長的雙支柱吊橋。

與本橋無關的補充資料-興建吊橋為職志的林枝木先生,南投縣草屯鎮人,十八歲就開始與吊橋師傅黃石英先生學習建造吊橋的技術,二十二歲就能獨當一面承包吊橋工程,在從事興建吊橋的四十五年歲月中,完成了二百多座,也因此博得「臺灣吊橋大王」的美名。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臺中縣達見吊橋、青山吊橋、石岡的長庚吊橋、馬鞍寮吊橋、橫貫公路長春太魯閣吊橋、寧安吊橋、桃園復興鄉巴陵吊橋、臺東初鹿吊橋、鹿鳴吊橋、太麻里吊橋、臺南縣曾文水庫吊橋、南投縣廬山的雲龍吊橋、觀音吊橋、雙十吊橋等。其中最長的是草屯雙十吊橋,全長360公尺,落差最大的是雲龍吊橋,施工最久的是石岡的長庚吊橋。(文:郭長成)

3.阿里山火車頭為美國LIMA公司1915製造28SHAY型編號SL-32(該型號台灣有11,編號25.26.31仍在阿里山運行)1999年竹崎鄉公所借放此展示。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9%87%8C%E5%B1%B1%E6%A3%AE%E6%9E%97%E9%90%B5%E8%B7%AF%E8%92%B8%E6%B1%BD%E6%A9%9F%E8%BB%8A

IMG_5874.JPG

 

IMG_5875.JPG

IMG_5877.JPG

IMG_5890.JPG

IMG_5893.JPG

IMG_5944.JPG

IMG_5879.JPG

IMG_5884.JPG

IMG_5885.JPG

IMG_5899.JPG

IMG_5900.JPG

IMG_5923.JPG

IMG_5924.JPG

IMG_5931.JPG

IMG_5932.JPG

IMG_5940.JPG

IMG_5941.JPG

IMG_5942.JPG

IMG_5945.JPG

IMG_5966.JPG

IMG_5967.JPG

IMG_5953.JPG

IMG_5956.JPG

IMG_5949.JPG

IMG_5950.JPG

IMG_5957.JPGIMG_5952.JPG

IMG_5951.JPG

二、新港香藝文化創意園區用餐http://www.incense-art.com.tw/about.asp

陳氏三兄弟將傳統製香業轉型多角化經營,園區有兩處餐區,我們使用大團膳餐廳計45桌,訂1120用餐,由於出餐速度不及,團領們加入協助端水果甜點的行列,白飯於第五道菜是才出,亦由團領們盛碗逐桌詢問客人,服務人手不足有待改善。園區有製香現場可以介紹製香工藝,標榜純天然香料製香,製香人員皆無須戴口罩,另有香藝文化館,大門呈內方外圓,象徵進財;三道同心的煙圈,代表兄弟三人同心協力;頂懸曾獲2007台灣OTOP設計大賞的「馨香燈」呼吸吐納兼品香。館裡面分為文化香、生活香、藝品香、原味香及情境香等展區,可深入認識香藝文化與藝術。內有一頂釘轎座椅看起來挺威的!

園區裝置藝術--香婦/汗夫,兩面都是背後,都沒臉,害我轉了一圈照相才發現,太笨了我!

IMG_6005.JPG

IMG_6006.JPG

香作素雞

IMG_6009.JPG

IMG_6024.JPG

IMG_6025.JPG

製香九式:曬染晾切掄展浸搓沾

IMG_6026.JPG

IMG_6040.JPG

馨香燈

IMG_6041.JPG

IMG_6042.JPG

IMG_6043.JPG

IMG_6044.JPG

IMG_6051.JPG

IMG_6052.JPG

IMG_6053.JPG

IMG_6054.JPG

IMG_6064.JPG

IMG_6065.JPG

看香卜運

IMG_6062.JPG

IMG_6018.JPG

IMG_6073.JPG

聞到香味了嗎??

地址:

三、故宮南院

由於客人皆為土木技師專業人士,自然博學多聞,甚至同車主委還參與了南院建設,只是南院館藏不若台北豐富精采,如何說得讓他變精采?就比較不容易了,(當日行程結束,一位技師團員私下表示對南院的空洞很失望,但我們能說甚麼呢?這和小美說得好不好應該無關吧,只是主委虧小美前晚是不是熬夜做功課了,我當這應該是鼓勵讚許吧!QQ)

雖然不是第一次去南院,但有時間仍先親自到南院巡禮一次動線,果然有異動,團體改從一樓入,所以肉形石就被動線導引到最後一間展廳,自然成為壓軸,另就南院提供的導覽APP(手機版要90元,真的不得不說南院很多商業化。)內精選個人覺得有意思值得介紹的物件,抱著分享及導引團員一起觀賞的心情來介紹,館內時間計50分鐘,不含裝載導覽設備,及車上先導建築體創作姚仁喜建築師採中國書畫意象:飛白虛量體和濃墨成實量體,路燈為清宮官帽型式,12獸首現在典藏在倉庫中等

IMG_6166.JPG

這是不是像吳炫三的太極式,感覺氣貫左手袖袖袖袖

IMG_6167.JPG

IMG_6168.JPG

IMG_6169.JPG

IMG_6170.JPG

IMG_6171.JPG

IMG_6092.JPG

()佛教文物廳,

  1. 入門的佛塔欄楯(ㄕㄨㄣˇ)302,看雕塑她美妙的姿態,和東方少見裸露上胸的形式,以及產地是秣菟羅((今新德里東南)印度兩大佛造像地區之一,另一是犍(音前)陀邏)。直欄正面各浮雕一尊攀扶樹枝的女藥叉像,女藥叉源於印度先民崇拜的地母神、樹精,豐乳寬臀的造型即為豐饒多產的象徵,而攀扶樹枝的姿式婀娜多姿一點也不輸維納斯,這可能是祈求豐饒的古老儀式。這種女藥叉信仰後被佛教所收納,成為佛教的守護神之一。
  2. 誕生佛303, 多為1030公分高若太大就不像嬰孩兒了,請團員觀察這幾尊小娃兒佛的造型有什麼異趣,小娃兒從媽媽摩耶夫人右脇生出來,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無當安之,但是來自高麗及日本的兩尊手指指的形式和出自中國的不一樣!
  3. 傳說中,迦毗羅衛國太子悉達多也就是釋迦摩尼從他媽媽摩耶夫人的右脇(右胳茲窩)生下來,一生下來就腳往出生後於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吾當安之。」其後便有龍王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澡。這則傳奇故事中的悉達多太子,就是後來的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而也因此通稱佛誕日為「浴佛節」。直至今天,每逢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日,許多佛寺仍舉辦「浴佛」的宗教儀式。現存許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誕生佛像或與「浴佛節」的儀式有關。

                    現在請大家看看這些釋迦摩尼的嬰兒雕像有甚麼特別?      

           喔高麗這尊他的左手不是指天,而是裝萌比YA!

                       日本這尊我覺得像日本相撲而且大家都是穿短褲他穿長褲裙,還有他的手指是右手手指天,跟大家不一樣哩!為什麼為什麼???刘小美也很想知道。

  • 有沒有覺得太口愛了啦!哈 哈哈哈
  • !IMG_6126.JPG

3立佛304-北齊的接頭佛身雕像(我看了很久才找到那條細細的接縫),工匠的手法將衣料輕薄柔軟垂墜感表現得非常出色。

IMG_6096.JPG

4.坐佛305-出自印度喀什米爾,主體是以黃銅澆注而成,眼白和雙唇分別嵌有銀和紅銅依照坐台銘文所記這是司庫之子Varṣa是具大誠信之優婆塞(居士),連同其妻ŚirīGirṇarasiṃgha、與其子SiṃghaŚiri共造此()重點: 現存帶有明確紀年的重要造像之一

這尊是說明造像的方法-複製品

IMG_6130.JPG

5.彌勒菩薩306-彌勒菩薩來自古犍(音前)陀邏也就是今日巴基斯坦阿富汗交界,為絲路必經之路受西方影響所以我們看這尊菩薩的面容留個翹鬍子頭髮自然捲眼眸深邃鼻子高挺身戴瓔珞(落,是財佈施寶物裝飾)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水瓶象徵裝有甘露法水,是悉達多太子成佛前菩薩裝扮的完美體現。

軍持有二。若瓷瓦者。是淨用。若銅鐵者。是觸用。」淨用,飲水;觸用,洗手

IMG_6098.JPG

6. 《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見龍藏經將能得七世福報,能消災解厄,擦玻璃的清潔人員天天看…該得幾世了?..

200829日陳水扁總統卸任前曾至北故宮私見其中一涵,看完未發一語默默離開

為什麼呢?因為全是藏文看不懂啦!

1康熙版龍藏經全計108函應該講白話就是包成108捆布包,象徵世間芸芸眾生108種煩惱,共10萬頁,用5千兩黃金和成泥金書寫而成,抄到一半,金箔用盡還得到南方去採買,包裹用的絲綢也是江南(江寧、蘇州和杭州)等三處官方織造府全力趕工支應,招117位僧人專門書寫,另有俗班人員照顧僧人餐食,日供兩餐,計花費40萬兩白銀,當時一個知縣的年薪是20兩白銀

    1667-1669康熙六年到康熙8年完成,當時大玉兒太皇太后在宮府內看到甘珠爾藏文經破破爛爛的,於是55歲的奶奶就命請12歲的孫子幫他製作一部新的經書,完成後經過層層包覆

step1.     300-500(兩面書寫)的經葉堆整,用護經版上下夾住(金砌禮敬語與七尊彩繪造像,內容為佛、菩薩、本尊、護法、祖師等,並飾以鑲嵌6色珠寶,每函有133),再用五色經簾覆蓋造像經版保護之。

step2.     將夾好內護經板的經葉用白色哈達包起來,再依序用黃色素娟-棉布-緞織三層經衣布將包好哈達的經書再包起來(就是有四層布),以七彩暈色綑經帶綁緊,此彩色經帶直接縫製在最外層的緞織包經布上。

step3.上下再各以一塊外護經板保護,用五彩綑經帶(五花大綁)捆好,最後裹覆黃棉被經衣,並繫上標布。就大功告成了!

有學生問:為什麼金字能保存這麼完整,沒有掉漆,一來他層層包裹得非常密實,二來金含量高,材料混合比例讓泥金能緊固附著在經葉上吧!小美也想知道金箔是不是容易刮下來!QQQ

IMG_6101.JPG

IMG_6102.JPG

IMG_6103.JPG

IMG_6111.JPG

 

2《滿文大藏經》乾隆38-55年花了17

僅譯出漢文大藏經中的「經」與「律」,未收「論」,乾隆五十五年(1790)全藏譯畢,總一百零八函,四年後,木雕刻印完竣,採雙面朱印,共刷印十二套,分藏各處。經查訪,乾隆朝初刊《滿文大藏經》僅存兩套,一套存於拉薩布達拉宮的三界殿(Sa-gsum lha-khang),一套則分藏兩岸故宮,本院藏三十二函,北京故宮藏七十六函。大陸找布達拉宮協助已出版全套印刷版本

!IMG_6110.JPG

 

IMG_6125.JPG

IMG_6107.JPG

 

(二)2F國際借展廳

高麗青瓷高麗時代(918-1392),與北宋同期,又稱高麗密色,其色澤與汝窯近似,又各有異趣!(小美自己喜歡汝窯的純淨溫潤,帶著寧靜致遠的意境,有團友看完後表示他覺得高麗青瓷比較漂亮,色澤裝飾比較有變化,小美好高興,團友能分享自己的觀感,藉由分享,內化成欣賞後的養分)

505瓜形水注,此全青釉色稱為「翡色」,(具有瓜瓞延綿、多產多子的象徵寓意,在高麗時代頗受歡迎,故而常見此類作品。),這不是茶水壺,推測:北宋外交使臣徐競曾書《宣和奉使髙麗圖經卷三十二》: 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以來制作工巧色澤尤佳,酒尊之狀如瓜,上有小葢而為荷花鴨之形,復能作盌楪桮甌花瓶湯盞,皆竊仿定器制度,故畧而不圖以酒尊異於他器特著之。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85562&remap=gb

接下來介紹高麗青瓷雕花的主要技法

510青瓷象嵌牡丹菊紋鶴首,為圖樣刻畢,填入白土與紅土,燒製後即呈現黑白二色。

512青瓷鐵繪草紋碗外壁以含鐵顏料描繪草花紋樣,釉色灰青明麗。器壁以象嵌技法銘記「癸丑年造上 大聖之缽」(1193)款識,故此可作為編年資料。此類器型於韓國稱「缽盂」,為寺院一般僧侶所用食器,多為三或四件成套,依大小可分別用於盛飯、湯、菜肴,小型者可能用於盛水。(故宮官網所載)

然後比較一下兩者技法呈現的工藝美感,刻花線條比較僵硬但要在薄坯上雕花,手勁輕巧,小美覺得技法較難,手繪線條比較自然流暢!

伊萬里瓷器

(豐臣秀吉(1537-1598)出兵朝鮮,帶回熟稔製瓷技術的朝鮮工匠,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終於改變。朝鮮工匠在今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解決了原料的問題。1610 年代,在有田町燒製出日本第一件瓷器。此後三四十年間,有田的製瓷技術蒸蒸日上,廣受好評,同時也透過伊萬里港轉運出售,因此有「伊萬里燒」之名-官網),基本上小美個人覺得這是一個紀錄日本侵略高麗獲取燒瓷技術,又趁中國明清交替動盪之際搶食歐洲瓷器市場的歷史,在技術工藝美術表現上沒甚麼好述。

就是很大很貴氣,照片沒有依照介紹物件,都看完了就不好玩了!

IMG_6138.JPG

IMG_6139.JPG

IMG_6140.JPG

IMG_6141.JPG

552青花VOC徽章鳳凰紋盤

伊萬里瓷最初承襲朝鮮陶工的技術,生產風格質樸的唐津燒等,技術穩定後開始生產青花瓷器,並透過畫譜與實物,模仿中國景德鎮陶瓷的紋樣,此件即為受荷蘭東印度公司委製所以燒上VOC的公司名稱。

1661年後日本漸漸燒製出具有日式風格的商業訂製瓷,而且紅金藍彩花色鮮艷圖樣豐富,符合歐洲宮廷貴族的喜好

554剃鬚盤

這盤緣有一個缺口是做甚麼用的呢? 其實,這種口緣帶弧狀切口的盤皿,在十七、八世紀的歐洲理髮店屢屢可見,是作為剃除鬍鬚時用以托靠下巴的器皿,稱為「剃鬚盤」;與切口相對的另一側還有兩個小孔,能夠穿上繫帶,以便掛在牆上或頸上,設計十分有巧思。但圖案是浮世繪藝妓美女,還裸露肩胸,理髮剃鬚還要欣賞此類美女圖,女團友緊接著說:歐洲男人好色…………….!!

IMG_6142.JPGIMG_6143.JPG

562青花五彩龍鳳八方盤

這是日本仿冒明朝瓷器品牌的證據。盤底燒有大明萬曆年製,就好像路邊攤的皮包打上LV的牌子一樣!大明永樂、萬歷,景德青花瓷的品牌在國際上的地位就如同現在德國的麥森瓷器一般,所以掛上大明萬曆年製的字樣在歐洲市場上魚目混珠,是不是有詐欺嫌疑,反正路遠資訊不發達,歐洲貴族們也不在意,現在我們藉器物一探歷史過往,若有專利商標法朔及既往,或可討個公道....笑笑莞爾!

563青花描紅把匜(音移),英文稱布達魯!(因神父布達魯講道時間太久,歐洲貴婦們無法離席方便,只好於座位下放至此物,故戲稱為神父之名)

這造型不圓不方是甚麼玩意兒呢?仔細一瞧簡介說明,就是盥洗用具尿盆來著,此件為康熙23年景德鎮接受歐洲訂製伊萬里瓷器款式的製品,清朝平定了鄭氏王朝後,解除海禁,欲拿回歐洲市場,但歐洲已習慣伊萬里風格,故此件展品和中國風大相逕庭,也是台北故宮典藏唯一一件。

2F茶文化展廳

本次時間不及進廳介紹,遂在移動之間說明由展出的茶具看茶具的演變,也可以了解歷代的飲茶方式。以下是我的整理:依唐宋明清四個時期

中華茶文化中華飲茶的最古文獻出現在西漢。晉代郭璞說明了茶原始的飲用法:“可煮作羹飲”,“羹”是蔬菜的汁,好像是將茶葉烹煎而飲其羹。至唐陸羽撰「茶經」可以說奠定了品茶的方式

602 白釉壁型足茶碗,唐代喝茶的方式為將茶葉製成茶餅或團茶,喝時撥一塊茶餅將其碾成粉末,或有放適量的鹽等作料至大容器(茶鍋)內煎煮及煮茶或煎茶,而後舀茶湯分到茶碗或茶盞(茶甌)中飲用,從唐代《宮樂圖》中可看到宮妃們飲茶的方式,茶碗口大底淺。

604 北宋定窯 牙白劃花回紋茶托,宋代沿襲唐代製茶方式,但喝茶形式卻改為將茶葉遂直接放入茶碗,注入熱水,再用小刷具:茶筅(音顯)攪拌後飲用(末茶),以茶平加水的方式稱點,所以叫點茶。因熱水燙碗故作托以便手持!

603 南宋吉州窯 黑釉木葉紋茶盞,點茶攪拌茶湯會形成各式湯花,且茶色也各有不同之異趣,逐漸形成鬥茶文化,鬥茶鬥甚麼呢?一是比茶色,茶湯以白色為優,二比湯花咬盞的時間(及攪拌形成的泡沫會停留在茶碗邊緣的時間),綿密不散為優,因此黑色茶盞更能顯現鬥茶高下,又茶盞盞壁斜伸、碗底窄小,不易留茶渣。此碗木葉紋為桑葉塗上釉燒,留下葉脈紋,有桑能解禪()之意。

607甜白暗花雙龍紋茶鍾(內有永樂年製篆書)

608青花雲龍提梁壺

明太祖朱元璋覺得製茶餅太費時耗工,故廢止製作茶團,直接令采芽茶進貢,將茶葉直接熱泡後注入茶鍾而飲,開啟泡茶之風。甜白款茶鍾是當時最盛行的形式,佳士得拍賣會曾標出一個220萬港幣。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gujPCwAAQBAJ&pg=PT165&lpg=PT165&dq=%E7%94%9C%E7%99%BD%E6%9A%97%E8%8A%B1%E9%9B%99%E9%BE%8D%E7%B4%8B%E8%8C%B6%E9%8D%BE&source=bl&ots=IhvFPDvtIv&sig=XpVudK4H3NmyyFGWWolMjLPzSPg&hl=zh-TW&sa=X&ved=0ahUKEwi4ooDupunQAhWHjZQKHVuODUMQ6AEIQDAK#v=onepage&q=%E7%94%9C%E7%99%BD%E6%9A%97%E8%8A%B1%E9%9B%99%E9%BE%8D%E7%B4%8B%E8%8C%B6%E9%8D%BE&f=false

至清朝皆延續此種泡茶文化,但茶鍾漸小,演進成功夫茶小杯的形式至今。

612清西藏札卜札雅木碗,為西藏進貢康熙之貢品,木碗為藏民飲藏酸奶茶之用,以根瘤木製作傳說有驅邪避毒之效,乾隆亦甚為珍藏,亦作詩提詞在碗盒中。

清宮的貢禮中常有扎卜扎雅木碗,清高宗亦視之為珍寶,因此題詩詠贊,而珍貴的木奶茶碗並附 有鏤空鎏金穿蓮龍紋的鐵質函盒、以及紫檀木匣保護。乾隆二十五(1760)年〈詠扎卜扎雅木椀〉御製詩中前言提及:「西藏出此木,云草根結成者以為椀,能解諸毒,鏤鐵為室,彼中貢品最珍物也。」(官網)

IMG_6145.JPG

至寶廳--最後最後就是肉形石了,連小朋友都開心的說他有看到那塊Q彈軟嫩的紅燒肉!好啦能看到故宮三寶之一也算功德圓滿囉!

IMG_6149.JPG

IMG_6150.JPG

IMG_6151.JPG

IMG_6172.JPG

肉形石石材質屬玉瓍類的碧石。仔細 端詳,可見玉石形成過程中豐富層次的堆疊紋理,由底部天然的原石;至頂部的鑽孔、染色,無不透露出自然與人工生動且巧妙的結合。

是工匠的巧思,將冷硬的玉石化為軟嫩「東坡肉」的想像。蘇軾在黃州時曾寫過:「待他自然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飽得自家君莫管。」的〈豬肉頌〉;而宋人也有:「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飣,熟軟真堪玉箸挑。」形容豬肉烹調的詩句

「肉形石」除反映華夏「人與美石」的關係外,也充分展現飲食文化的特色,無怪乎蘇東坡曾讚嘆:「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官網)

所以物件之珍貴或可以是因材質稀有,更可貴是巧思琢磨,創意無限,冀吾國吾民有所思,待300年後,產於斯土斯民的博物也能成寶物啦!

南鯤鯓大鯤園另篇記錄吧!真的累了~

IMG_6162.JPG

arrow
arrow

    刘小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